• Slider
  • Slider
  • Slider
:::

All RSS

2025-10-08 教育部攜手交通部鼓勵青年永續創新 「第三屆全國人文社會永續行動創新應用競賽」開跑

由教育部指導、國立政治大學主辦的「114學年度全國人文社會永續行動創新應用競賽」於10月15日起正式開放報名,旨在鼓勵大專校院人文社會領域及高級中等學校師生結合跨領域的人才與數位、科技,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本屆競賽並首度跨部會合作,增加特別獎項,鼓勵參賽者善用政府開放資料,展現數位公民治理與社會影響力。本競賽以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為題,號召青年跨域合作,回應在地永續挑戰。為協助師生掌握競賽精神,主辦單位於9月21日在大同大學舉辦培力工作坊,並首度推出「師資培力」課程,由專家解說SDGs並導入設計思考,協助教師提升跨域教學與團隊帶領的能力;學生場則透過實戰演練,在有限資源下快速發想提案。另為增加競賽多元性,本屆競賽邀請交通部「運輸資料流通服務平臺」(Transport Data eXchange ,TDX)合作,並提供獎金設立「運輸資料應用獎項」。自112年舉辦以來,本競賽作品展現多元豐碩成果,例如「法郎」團隊以AI法律系統協助微型創業,迭代創新,一舉奪下本競賽3項大獎;「築夢客鄉」團隊運用遠距教學及PBL模式結合偏鄉教育與地方創生,獲高度肯定;「萬個銅鑼燒」團隊則以AR技術結合流浪動物議題推廣公益,展現青年以創意與科技改善社會的感動力量,也體現公民關懷在地的永續行動力。「114學年度全國人文社會永續行動創新應用競賽」報名自10月15日至12月1日止,設有「大專組」與「綜合組」,鼓勵跨域、跨學制組隊,促進高中與大專師生協作交流,入圍隊伍並可持續參與系列培力活動,逐步完善作品,增強實作能力。更多競賽辦法及報名資訊,請參閱競賽官網:https://proj.moe.edu.tw/sihs/Default.aspx,歡迎全國師生踴躍報名參加。

2025-10-07 升學職涯不設限,探索體驗是關鍵! 教育部推出「青年生涯領航計畫」助青年勇敢起步

教育部為協助青年適才適性發展,提供學生職業試探及多元體驗機會,自106年試辦「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累計至今年已有超過萬名青年參與計畫。教育部在此經驗下,進一步優化運作機制,推出「青年生涯領航計畫」,以更全面方式培養青年面對未來之關鍵能力。「青年生涯領航計畫」以「升學職涯不設限,探索體驗是關鍵」為核心理念。鼓勵高中職應屆畢(肄)業生不需要急著補習、升學,而是多元探索自己及世界後,再決定未來方向。透過兩年自主體驗學習企劃,青年可依自身興趣與目標,自行規劃職場體驗、志願服務、國內外壯遊探索、達人見習、創業見習、社區見習等六種多元體驗學習類型,亦可自行組合規劃青年專屬的體驗企劃,並以「做中學」的方式,在真實情境中磨練技能、覺察興趣、釐清方向,不只建立自我,更理解世界。「青年生涯領航計畫」提供青年起身追尋自我的支持系統,包括:提供經費、輔導陪跑、升學配套以及兵役配套。參與計畫青年,除了每月新臺幣1萬元的實踐獎金外,還有職場歷練獎金及專業認證獎金,兩年期滿總獎金最高可領28.5萬元,減輕經濟壓力,讓青年能專注追夢;透過雙週誌的反思紀錄,每位青年都將有專屬的輔導委員適時給予諮詢協助;完成計畫的青年,也能透過計畫專屬的「特殊選才」與「彈性選系」機制,進入心目中理想校系,打造一場不靠考試也能邁向理想校系的成長旅程,本計畫也將協助役男暫緩兵役及延長出國之申請。如果想進一步了解更多資訊,近期內將推出一系列分別針對高中職(含實驗教育)及家長的說明會,歡迎到計畫官網最新公告或FB、IG、Threads查詢。當青年願意主動探索世界,也將更有力量迎向人生每一個未知的挑戰。未來不再只是單選題。從人生出發點開始,計畫希望讓每位高中應屆畢業青年都有選擇的機會與改變的勇氣。「青年生涯領航計畫」報名申請自114年11月1日至115年2月28日,想了解更多計畫內容、懶人包及報名資訊請至「青年生涯領航計畫」官網(ycnp.yda.gov.tw)參考與下載。

2025-10-07 文化傳承更有力 專職族語老師教學更得利

為落實「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內涵,促進原住民族語言之保存與發展,改善族語教學品質及學生學習成效,教育部會銜原住民族委員會於107年8月8日訂定「高級中等以下學校原住民族語老師資格及聘用辦法」,並依教學現場需求滾動修正,以周延族語老師權益保障。至113年底已歷經4次修法。今(114)年為回應教學現場需求,進一步修正辦法中有關專職族語老師之聘用資格、受薪等工作條件及待遇。國教署說明,因應教學現場變化,原有法規也適時檢討及修正,以完善族語老師工作及授課環境。近年為順應教學現場反應,充實原住民族語師資,經教育部與原住民族委員會評估後,於今年修正聘用辦法,任教於國民小學者應具備之族語能力修正為通過中高級者,期望更多具有教學熱忱之族語老師加入族語教學之行列。除資格放寬外,專職族語老師待遇亦全面提升。除配合政策調薪,基本薪資支給基準調升3%外,尚針對具備族語能力證明高級者另增加發數額,每月加發1,500元。另為鼓勵專職族語老師持續任教於偏遠地區,亦增設鼓勵條款,持續於偏遠地區學校任教滿10年者,可自第11年起每月加發2,000元。國教署表示,為使地方政府辦理族語教育無後顧之憂,每年均依縣市政府聘任專職族語老師名額予以補助。從107學年度制度施行初期僅13縣市112名老師,至114學年已有17縣市269名老師,投入族語教學人數成長近2.5倍。本署今年亦挹注約1.5億之經費補助專職族語老師之各項聘任費用。此次修法放寬專職族語老師任教資格,期望未來邀攬到更多族語教學夥伴投入;另透過調升基本薪資支給及新設具備族語能力證明高級者之加發數額,達到鼓勵教學現場老師之教學意願及積極自我進修之目的。將透過持續滾動修法,完善族語教學制度及體系,保障學生學習族語權益,支持族語老師能久任及全心投入教學。

2025-10-06 啟動青年共創力量,青聚點打造行動的公共基地

為支持青年參與地方實踐,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推動「青聚點地方創生人才培育計畫」今年首度推出22處共享空間,分布於全臺各地,作為青年行動與交流的「公共基地」。共享空間的設立,不僅降低青年投入在地事務的門檻,更直接解決青年「找不到合適場地」和「負擔不起租金」的現實問題,讓青年能專心規劃在地行動,不必為場地煩惱。青年署表示,共享空間推出至今已累計超過223場次使用、辦理1,303小時活動,象徵青聚點計畫已從「個人培育」逐步邁向「區域支持」。這些設施完善的空間,包含專業廚房、寬敞展演場地等,讓青年辦理如教案設計討論會、社區培力分享會,以及在地食材烹飪體驗等多元行動,展現青年參與地方事務的積極樣貌,而空間更成為青年實踐想法的重要推手,讓理想不再停留在構思階段。曾赴泰國的青年宋修宇在「大小港邊,熱帶漁林」共享空間舉辦「泰國食魚文化」分享會,不僅在現場烹製紅咖哩魚慕斯(Haw Mok),讓參與者透過味覺感受泰國飲食文化,更結合個人背包旅行經驗,分享泰國各大魚市場與傳統小吃的觀察,探討泰臺兩地食魚文化的差異與連結。有了廚房設備的支持,個人旅行體驗得以轉化為具體的交流活動,參與者更能實際品嚐、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古坑華德福實驗高中的青少年則將創作從紙頁帶入實體空間,在嘉義市「洪雅書房」二樓籌辦藝術展覽。展覽中不僅展示繪畫、文字創作等多元作品,青少年更在分享會中暢談創作理念與生活感悟,讓居民重新認識年輕世代的內心世界,促進不同世代間的真實交流。這樣的空間運用,不僅使個人藝術表達成為地方對話的起點,更為這些青少年開啟了展現自我的新契機,讓創作成為連結世代、增進理解的橋樑。22處共享空間免費開放,即日起至10月31日前,歡迎18至35歲的青年透過「青年社區參與行動2.0」網站(https://changemaker.yda.gov.tw/SharedSpace)申請使用。無論你想籌辦講座論壇、田野調查分享、手作工作坊,還是社區記錄片放映,這些空間都能提供完善的支持,讓每一份關於地方的關心與想像都能找到實踐的起點!

2025-10-06 「高級中等學校午餐升級星級饗宴」— 草屯商工帶你品味創意料理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午餐供應型態多元,包括有學校廚房自辦午餐、外訂團膳桶(盒)餐以及熱食部等,不同地區學校會依實際需求供應午餐,並同時推動主題性飲食教育活動,提升學生健康飲食的知識、行為及素養。其中,國立草屯商工推出創新「校園午餐升級星級饗宴」計畫,學校營養師以星級餐廳菜單與國宴主廚創意料理為靈感,讓學生品味美食的同時,培養學生介紹我國飲食文化特色的能力。學校營養師曾瑜妏表示,每週精選一道異國風料理,如臺式風味「三杯魷魚圈」、日式經典「黃金蒲燒魚」、泰式香辣「綠咖哩雞翅」、以及韓式創意「泡菜柚香年糕」等,讓學生品味各國美食特色,學生亦化身為「校園小主播」,於午餐時間直播分享當日主菜的營養價值、烹調方法及食材選購小技巧;這樣的互動方式,讓師生在輕鬆氛圍中學習營養知識,並使健康飲食理念深植校園日常。師生受訪時皆表示,用餐過程既充滿驚喜又能寓教於樂,草屯商工商業經營科學生笑說:「每天最期待的就是看看今天午餐有什麼驚喜,還會把營養師的講解帶回家跟家人分享。」有學生更因此克服了原本的偏食習慣。老師則指出,午餐已不再只是簡單用餐,而是結合課程的生活教育,學生在餐桌上學到的不只是營養知識,還包括尊重食材、珍惜食物的態度。營養師曾瑜妏也欣慰地說,看到學生願意主動認識飲食文化與營養價值,就是最好的學習成果。國教署表示,青春期是身心發展最關鍵的階段,高中生不僅需要均衡營養來支持學習與成長,更需要培養正確的飲食習慣,將持續推動各校辦理飲食教育創新方案,同時也會強化食品標示與食材履歷的宣導,培養學生閱讀成分標籤與理解營養基準的能力,幫助他們建立正確飲食觀念,進而轉化為一生受用的生活智慧。

2025-10-05 中山大學教授王致遠 重返講臺照亮學子

對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王致遠來說,教學不只是工作,更是他重新定義人生的方式。2015年夏天的一場登山旅行,徹底改變了王致遠的人生。他下山後出現不適,起初認為是感冒,卻迅速惡化,不得不面臨截肢命運。手術前,母親問他:「你能接受完全不一樣的人生嗎?」王致遠沒有回應,他覺得這是唯一的選擇。術後,王致遠裝上義肢復健,重新適應自己的雙腳與雙手。他把復健過程當成探索遊戲,面對跌倒毫不畏懼。回顧自己的教職生涯,王致遠坦言,當初會成為老師,其實是「誤打誤撞」。他當年赴國外攻讀博士學位,回臺後因相關領域師資需求高,順勢踏入教職。然而,一開始的他,對教學並不擅長,「在國外只要做研究就好,回來突然要面對一群學生,真的很不習慣。」但隨著教學經驗累積,他逐漸體會學生對知識的渴望,也開始思考如何讓課堂不再「無聊」。王致遠從不穿長褲掩飾義肢,理由很實際,別人看到他的不一樣,就會理解他可能動作比較慢,可能需要座位等狀況。回到校園後,王致遠不僅繼續教學,更投入課程設計。他觀察到學生普遍「不會問問題」,便安排課堂互動,打破學生注意力的疲乏。更特別的是,他在課綱中明確標示:「這不是涼課,這課很操,想打混的學生請不要來!」王致遠解釋,每個學生習慣的學習模式不一樣,與其花費心力處理預期落差,不如事前明確說明課程要求,讓真正願意學習的學生選擇留下。王致遠的特殊經歷,常讓面臨低潮或重大抉擇的學生向他傾訴。然而,他強調自己沒有心理諮商背景,不給建議,只分享經歷,他說,他很討厭說教,只有當自己聽完後,有所感悟,那才是真的啟發。2017年,王致遠接受雙手異體移植手術,重啟生活的另一種可能。這過程並不容易,必須先放棄已熟練的義肢,重新適應新手,也要長期服用抗排斥藥物。但他願意一試,只為追求更高的生活自主性。他常被外界形容為「樂觀的人」,但他自己並不這麼認為,只是直覺認為「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這種看似輕鬆、實則堅韌的生命態度,或許就是他想要傳達給學生的人生教材。正如他生命中的種種挑戰,沒有哪一條路是輕鬆的,但只要願意邁出腳步,哪怕走得慢,也是一種前進。

2025-10-05 走出課本、走進自然—從山林到海岸實踐永續學習

教育部於113年10月4日發表戶外教育3.0宣言,以「迎向戶外世界,探索內心興趣」、「以學生為中心,共築平權環境」、「培養團隊精神,共創永續世界」等核心理念,實踐素養導向與永續發展(SDGs)教育。為深化學生對環境與社會的責任意識,且持續落實教育部推動戶外教育3.0政策,教育部國教署於113學年度補助101所學校,推動122件戶外教育計畫,鼓勵學校結合在地場域、跨域課程與素養導向教學實踐,發展多元且有深度的戶外學習。以北港高中為例,該校設計「走讀雲霧森林」課程,結合攀樹、森林生態觀察與社區文化走讀,引導學生認識森林生態與地方環境變遷。讓學生在實作中進行阿里山眠月及塔塔加麟趾山物種記錄,並討論森林保育的具體行動,透過走讀雲林湖本村社區、觀察八色鳥物種、訪談攤販與講解龍眼窯文化,培養具備批判思考與永續實踐能力的公民意識。此外,華南高商課程亦頗具特色,該校以「味蕾漫遊」,走訪鹿港與嘉義布袋海岸,以海洋文化與食物源旅為主題,透過鹿港廟宇古蹟導覽與好美寮濕地體驗摸蛤仔活動,探索彰化歷史港口的人文發展與嘉義漁業環境變遷。藉由導覽及實作,學生從農漁產業鏈、宗教信仰與地方節慶中,理解人與土地、產業與永續的深層關聯,並思考未來在地經濟與生態保育的平衡策略。國教署表示,戶外教育是永續學習的重要實踐場域,將持續補助更多學校推動戶外教育,透過在地連結與行動參與實踐,能引導學生走出教室,以真實世界作為學習場景,進而培養對環境、社會與未來的整體關懷與行動力的世代。

2025-10-04 「群英會雲林」第29屆TDK盃全國大專校院創思設計與製作競賽圓滿落幕

由教育部指導、財團法人 TDK文教基金會贊助、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主辦的第29屆「TDK盃全國大專校院創思設計與製作競賽」,參賽團隊114年10月2日至114年10月4日齊聚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體育館,歷經三天的激烈競技,冠軍隊伍在今(4)日揭曉!本屆(29)競賽主題為「群英會雲林」,計17所大專校院共45支隊伍參賽,經過初步評選,共有35支隊伍脫穎而出晉級正式賽事,分為「自動組」及「遙控組」2組;比賽前兩日為初賽,最後一日為複賽與決賽。今年的競賽以雲林在地文化與特色為核心,設計五大挑戰關卡:【西螺大橋】跨越壯麗的大橋,象徵堅毅穩健的基礎實力;【古坑咖啡雲科店】模擬咖啡運送與擺設,展現細膩的操作精準度;【古坑柳丁園】收穫在地農產,體驗智慧農業與自動化的結合;【華山髮夾彎】挑戰蜿蜒曲折的路線,檢驗機器人的靈活度與穩定性;【西螺七崁群英會】最終大會師,齊聚完成任務,象徵團隊合作與榮耀時刻。參賽隊伍需操控機器人逐一完成任務,跨越重重挑戰,彷彿踏上一場屬於雲林的冒險之旅,最終在「群英會」的舞臺上揮灑創意與智慧。在熱烈又緊張的氛圍下,參賽隊伍的機器人充分展現選手們的巧思,憑藉穩健的技術突破難關,並在激烈的比賽中脫穎而出。最終在第三日的冠亞軍對決,由「明新科技大學-三人行」勇奪自動組競賽獎第一名,「明新科技大學-大調查部隊」獲遙控組競賽獎第一名。除了競賽獎金外,兩支冠軍隊伍更將獲補助赴日本觀摩NHK Robocon機器人大賽,拓展國際視野。教育部長期致力推動大專校院創新實作與跨域學習,期望學生能透過競賽展現創意思維與工程實務能力,進而厚植產業人才基礎。此次「TDK盃全國大專校院創思設計與製作競賽」正是結合產官學資源的重要平台,不僅提供學生舞臺實踐所學,更引導青年將科技應用於在地文化,培養跨領域整合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部將持續與財團法人TDK文教基金會攜手合作,鼓勵更多青年學子投入創新設計領域,展現無限潛能,成為未來產業發展的堅實力量。    本屆競賽獲獎名單已同步公布於第29屆TDK盃網站(https://web02.yuntech.edu.tw/~tdk_4hhoerjt/)。

2025-10-04 「勇往職前,探索無限」YDA X Cake職涯博覽會 勾勒青年未來職涯藍圖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於今(4)日舉辦114年「勇往職前,探索無限!職涯博覽會」,在世貿一館首次匯聚中央及地方政府機關、大專校院、非營利組織及Ustart創業公司等超過50個展攤計畫成果,現場同時提供職涯諮詢及沙龍講座等服務;結合Cake 2025 Career Fair來自科技、金融、餐飲及零售等領域超過150家參展單位,協助青年掌握最新職涯資源,描繪屬於自己的職涯藍圖。教育部劉國偉次長致詞表示,青年在學習過程中最常思考的就是「未來的方向在哪裡」,因此教育部除了提供專業領域學習,更重視學生的職涯發展,透過見習計畫、職涯輔導與多元體驗,協助青年將課堂知識轉化為職場能力,並在探索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藍圖,期望透過本次博覽會,青年能近距離認識不同職場、接觸可能場域雇主,探索多元職涯方向,為未來職涯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希望所有的年輕人都可以通過各項青年計畫,多加探尋自己的心之所向,「愛你所選,選你所愛」!開幕儀式邀請各方代表以專屬青年的職涯飛機,象徵臺灣青年航向未來多元的發展,並現場舉辦頒獎典禮,頒發青年署計畫競賽的優秀成果代表,包括大專校院職涯輔導學生心得競賽、大專生公部門見習歷程分享競賽、青年暑期社區職場體驗計畫全國成果競賽及創業家見習海報評選等,來自全國的青年代表在各計畫中脫穎而出,展現職場見習與職涯探索的豐碩成果,也激勵更多青年勇於嘗試、多元探索。除攤位的職涯成果展覽外,上午現場由20位專業職涯諮詢師提供一對一諮詢,透過履歷健檢、職涯探索或就業方向建議,參加青年都能在獲得職涯導引,邁出職涯第一步。下午現場也安排了3場對談沙龍,第1場「開啟你的政府職涯探索之路」由考選部劉孟奇部長與計畫見習學生對談,分享公部門職涯體驗;第2場由榮獲國家永續發展獎微醺農場創辦人黃衍勳帶領學生聚焦非營利組織與社區服務議題;第3場由臺北市資訊局趙式隆局長引言討論新創產業的挑戰與機會。此外,邀請Cake求職資源專欄撰稿人周妍(Raina Chou)主講專題講座「不必急著找答案」,以自身跨領域轉職經驗,鼓勵青年將迷惘視為探索職涯的起點。本次職涯博覽會現場吸引超過上萬名青年參與,想了解更多職涯資訊與見習機會的青年,可上 RICH 職場體驗網(https://rich.yda.gov.tw)查詢,隨時掌握最新職涯活動與資源,持續探索多元職場,累積寶貴經驗,打造專屬自己、獨一無二的職涯藍圖。

2025-10-04 教育部114年公費留學考試筆試順利舉行 11月7日寄發成績單

教育部114年公費留學考試於10月4日在國立臺灣大學普通教學館舉行,今年共計383人符合報考資格。截至上午第2節到考人數為57人,到考率約85.12%,考場秩序良好。教育部政務次長劉國偉及臺灣大學教務長王泓仁也在4日上午前往考場巡視,並慰勉試務人員。114年公費留學考試預定錄取一般公費留學151名、勵學優秀公費留學10名、原住民公費留學20名、身心障礙公費留學10名,以及赴新南向國家公費留學10名,共計201名。筆試成績單預計於11月7日(星期五)寄發,依據本考試簡章重要事項日程表訂於12月6日、7日(星期六、日)舉行面試。基於考試公平性,筆試成績達面試標準之考生均應親自參加面試,請考生務必儘早規劃安排個人行程。公費留學考試相關資訊可至教育部全球資訊網查閱參考(網址為www.edu.tw,點選路徑:教育部首頁―認證檢定及留考―公費留學與各項獎學金―公費留學考試)。如有其他疑問,歡迎電洽教育部服務專線 (02)7736-5759或(02)7736-5730詢問。